频道栏目
首页 > 资讯 > 人物 > 正文

无家可归的黑客VS纽约时报

04-10-05        来源:[db:作者]  
收藏   我要投稿

开/关,是/否,1/0,计算机对此不难决定。但当计算机的世界和人的世界发生碰撞与摩擦时,二进制的运算规则便不再有效。事情不再只是非黑即白,而几乎总是灰色的。22岁的美国著名黑客亚德利安·拉莫的经历便是对此最好的注解。  
  被亚德利安·拉莫?AdrianLamo?闯入的公司名单读起来就像是财富500强的排行榜,从微软、Google、Yahoo再到Worldcom、花旗银行等等。通常他在通知这些公司系统存在漏洞后就离开,有时候还会帮这些公司修复这些漏洞,不要钱。后来他把目标锁定在了《纽约时报》,他的命运就此改变了。因为数据库泄密事件闹得大为狼狈的《纽约时报》对拉莫可没那么客气,《纽约时报》对他提起了诉讼,今年6月,亚德利安-拉莫将面临法庭的最终判决。

  惹恼《纽约时报》

  什么?美国政府要将一名指控破坏版权法的程序员处以死刑?这听起来多少有点像天方夜谭,但是这个消息确确实实曾经刊登在雅虎的新闻中。一个名叫米特里·斯克拉雅罗夫(DmitrySklyarov)的俄罗斯程序员因编写的程序能删除AdobeeBooks的版权保护功能而被美国政府逮捕。对于他的审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美国政府并没有作出对他执行死刑的判决,但是有人闯入了Yahoo的新闻发布系统并修改了关于米特里·斯克拉雅罗夫的报道。这个恶作剧的导演不是别人,正是亚德利安·拉莫。

  当用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来衡量“黑客”时,往往可以用黑、白、灰把他们归为三类。第一类在黑客群体被称做是白帽子(whitehats)“好黑客”,他们往往在计算机安全系统公司就职,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第二类是黑帽子(blackhats)“坏黑客”,他们非法侵入别人的计算机网络,蓄意进行破坏和偷盗活动。处在两者之间的是第三类,即灰帽子(grayhats)黑客,他们并非进行公然的破坏活动,但是他们视闯入私人电脑系统如飙车,寻找兴奋和刺激,或者他们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对电脑网络进行安全检查。灰帽子们有些理想化地把自己看作是电脑网络时代的牛仔,高智商的义务警察。在精神上,他们希望不受束缚,所有信息共享,而且还以近乎高贵的姿态帮助维持网络秩序,防止恶意破坏者。但是在真实的法律实践中,人们却很难说清到底何种行为是高尚的越轨行为,何种行为则是完完全全的犯罪。亚德利安·拉莫恰恰正是在这一片灰色区域肆意驰骋。

  22岁的亚德利安·拉莫有个很响亮的绰号,“善意黑客”,这是因为跟那些办完事就消失的黑客不同,他总是让那个公司知道他所发现的漏洞,有时候他还会给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拉莫与那些不对他进行指控的公司达成了很多交易,一些受到他“指点”的公司甚至对他颇为感激。去年3月,在拉莫的善意提醒下,著名的网络搜索服务提供商Google公司下属的PyraLabs公司完成了对自己的Blogger网络留言工具所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修补的各项工作,从而避免了可能引发的灾难。PyraLabs公司随后宣称,公司对亚德利安·拉莫的行为致以深深的敬意,赞扬拉莫是一名道德水准很高的黑客。

  然而并非所有被拉莫入侵的公司都会如此。《纽约时报》就对拉莫的光顾感到非常恼火,并最终起诉了他。早在两年前,2002年2月27日《纽约时报》声称该公司内联网遭到黑客攻击,一个包括大约3000名社论撰稿人个人资料的数据库被泄密,其中涉及比尔·盖茨、美国前总统卡特、著名演员沃伦·比提等在内的众多企业界、政界以及演艺界名流。在已泄密的数据库中,不仅包含这些著名人士的社会安全号码、电话号码、专长、选稿优先程度、稿酬等资料,还含有《纽约时报》报社雇员的姓名及社会安全号码、记者指示、报社联系人等许多敏感资料。《纽约时报》经过追查发现,这次行动正是拉莫所为,他利用经专门设置的代理服务器从因特网潜入了《纽约时报》的内联网,并在被自己闯入的系统中留下了自己的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和电子邮件地址。不仅如此,拉莫还搞了一个恶作剧:在“公益捐款名单”中添加了自己的名字,与社会各界名流共享荣耀。虽然《纽约时报》恰恰是在拉莫的帮助下,最终弥补了安全漏洞,但是《纽约时报》却不能容忍拉莫的行为,把他告上了法庭。

  绰号“无家可归”

  拉莫在黑客圈子内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这不仅由于他高超的技能、显赫的“战绩”,而且还因为他独特的生活方式,他始终过着一种居无定所的生活,为此他还得了个绰号,叫“无家可归的黑客”(homelesshacker)。

  无数个昼夜,他坐着长途汽车在美国各个城市间四处流浪,有时候他借宿在朋友家,有时候就干脆睡在空屋或者废弃建筑物里。不过自始至终,拉莫都用一个装有无线网卡的破旧笔记本电脑在网上游荡。在被捕后,接受采访时,当记者问及拉莫最喜欢哪座城市时,拉莫回答道:“我想我没有特别喜欢的。我对首都、费城、旧金山、大概还有萨克拉门托以及匹兹堡有浓厚兴趣。”

  在拉莫得知美国联邦调查局盯上他之后,他的游荡状况更加让人捉摸不定。拉莫后来回忆道:“我当时始终让自己保持移动的状态,像萨达姆,从不在同一个地方停留两个晚上。”拉莫有过一次从警察手底下惊险脱身的经历。一次,拉莫和两个朋友正在费城附近的一个废弃的肥料加工厂徘徊,他们没有意识到一辆正在巡逻的警车正悄悄向他们靠近。拉莫的朋友此时正在吸食大麻,一看到警车,他的两个朋友马上催促拉莫快跑。然而拉莫却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忽然他听到附近传来一阵奇怪的摩擦声,拉莫环顾四周发现了一个下水道的入口处,一只小猫正在焦躁不安地用爪子刨着垃圾,挣扎着想从一堆垃圾中爬出来。当第二辆警车向拉莫靠近时,拉莫走上前说道:“警官,看到你们来,我简直太高兴了。一只小猫被困在下水道里了。”警察对拉莫的话将信将疑。不过两个小时后,在几名警察的齐心协力下,小猫得救了。自然,拉莫和他的朋友也幸运地躲过了警察的搜查,那只小猫被拉莫带回了住所,他还得意地给猫咪起了一个名字叫“Alibi”。在谈到这次经历时,已经被捕的拉莫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得意,他对采访自己的美国《有线》杂志记者说道:“瞧就是这样,一群警察,到处是晃眼的警车车灯,还有我,这个臭名昭著的网络罪犯。”

  拉莫喜欢四处流浪的原因并非因为家庭所迫,而是他喜欢这样的流浪的状态,他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正确的时间呆在正确的地方”。被捕后,拉莫在接受美国《有线》杂志的采访时,当记者问拉莫为何四处流浪时,拉莫直截了当地说道:“我喜欢在陌生的城市碰到陌生的人,以及与陌生人交流的那种毫无掩饰与伪装的真诚感。”随后他饶有兴味地和记者谈起了一次与陌生人相遇的经历:“有一次我坐在废弃的西部联合电报大楼门前的台阶上,有个家伙走近我,并直截了当地问我是否能给他10美元去买海洛因,他解释说他准备戒毒了。当时我的钱很少,我得靠大约30美元生活,但我和他交谈了很长时间。围绕我和他的谈话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真诚感,尽管我无法确切地描述这种感受,但是通过大量事情我了解到,对我来说这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呆在正确的地方。我最后给了他5美元。顺便说一句,这比我曾经给一个要钱买烟的人的还要多。”

  “闯入”是一种信仰

  比尔·盖茨曾在《未来之路)中描写过自己青少年时期对计算机的迷恋:“后来我意识到,这种计算机魅力产生的原因部分在于:面对一台庞大的、昂贵的、成熟的机器,而我们这些小家伙居然可以控制它。我们太年轻了,不能开车或是进行别的寻欢作乐的成人活动。但我们却可以对这台机器发号施令。而它总是唯命是从。计算机太伟大了,你一旦操作它,就可以立刻得到结果,让你知道你的程序是不是在起作用。从别的许多事情上你得不到这种反馈。这就是我迷恋计算机的开始。简单程序产生的反馈尤其一目了然。就是到了今天,一想到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的程序正确,机器就会不折不扣地遵从我的指令去工作,我就激动不已。”很多黑客在这一点上与比尔·盖茨都有着相似的感受,拉莫也不例外。拉莫六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电脑,就迅速发生了兴趣,那是他父亲的Commodore64电脑。随后,拉莫就开始为各种电脑指令着迷,他喜欢挑战,电脑的常规工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好奇心,他喜欢让电脑不按常规工作,用list命令去看包含在其中的所有代码,看看能否在某个隐秘角落里制造点什么混乱。

  《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迈克尔·施瑞吉曾把青少年黑客闯入电脑网络的行为定义为“高技术通过仪式”。“通过仪式”(riteOfpassage)是一个人类学用语,指为人生进入一个新阶段如出生、命名、成年、结婚、患病、死亡等而举行的仪式。十几岁的、拥有电脑的高智商少年无疑是在用这种方式举行成人典礼,电脑对他们的重要性就仿佛以前汽车在他们心中占据的位置一样。对拉莫这样的年轻人来说,黑客活动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信仰而不是犯罪。

  “我们所做的每件事常常受自己的期望和信仰的影响,诸如对我们来说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情形我们应该自己处理等等,我们都有自己的判断。在很多方面很多人和我的父母一样不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看来,计算机更像是一种业余爱好,但是他们不明白,计算机对我来说似乎更接近于一种信仰。”拉莫最近在接受美国《有线》杂志的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对于自己的“闯入”行为,拉莫这样解释道:“我知道我没有任何权力或道德权威去做这一切,我的所作所为确实值得法律怀疑。但是我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这些公司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当然我也度过了快乐的时光。虽然这种做法颇受争议,但我将继续利用自己的技术,测试这个漏洞百出的网络世界。我觉得好奇心与公司的利益不应该有什么冲突。”然而他的这番有点理想色彩的表白在现实社会中却很难被认同,等待他的是法律的制裁。华盛顿的一个电脑安全顾问里查德·福诺(RichardForno)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认为拉莫这样的人会成为一个慈善的撒马利亚人(指对苦难者给予同情帮助的好心人?的想法毫无疑问太天真了。”而曾在司法

相关TAG标签
上一篇:电脑黑客多“少年”
下一篇:黑客艺术展:另一群人的光荣与梦想
相关文章
图文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资合作 | 版权申明 | 在线帮助 | 网站地图 | 作品发布 | Vip技术培训 | 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红黑联盟--致力于做实用的IT技术学习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