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栏目
首页 > 资讯 > Access > 正文

二级ACCESS数据库基础知识(1)

12-02-23        来源:[db:作者]  
收藏   我要投稿

二级ACCESS数据库基础知识(1)

本章主要学习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对 Access 进行简单介绍。
  1.1 数据库基础知识
  1.1.1 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
  一.数据与数据处理
  数据:
  是指存储在某种 媒体上能够识别的物理符号 。
  数据处理:
  是指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
  从数据处理的角度而言,信息是一种被加工成特定形式的数据,这种数据形式对于数据接受者来说是有意义的。
  二.计算机数据管理
  计算机数据管理 是指对数据的 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 。
  计算机数据管理 发展的几个阶段:
  1 .人工管理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外部存储器 只有纸带、卡片、磁带,无像磁盘这样的可以随机访问、直接存取的外部存储设备。 软件的状况 是没有操作系统,没有专门管理数据的软件,数据由计算或处理它的程序自行携带。数据管理任务,包括存储结构、存储方法、输入/输出方式等完全由程序设计者负责。
  特点:
  数据与程序不具有独立性,一组数据对应一组程序。
  数据不能长期保存。
  一个程序中的数据无法被其他程序使用。
  程序之间存在大量重复数据,数据冗余大。
  2 .文件系统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中期。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 , 而且还用于大量的数据处理。 直接存储设备,高级语言,操作系统 。
  程序和数据有一定的独立性,数据文件可以长期保存。
  数据和程序相互依赖。数据文件是为满足特定的业务,或某部门的专门需要而设计,服务于某一特定的应用程序。
  同一数据项可能重复出现在多个文件中,数据冗余度大。
  数据容易造成不一致。
  3 .数据库系统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计算机用于管理的规模更加庞大,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多种应用、多种语言共享数据集合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标志: 1968年IBM的 IMS 是一个层次模型数据库。1969年美国数据系统语言协会公布的 DBTG 报告,对研制开发网状数据库系统起到了推动作用。自1970年 IBM 公司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基础。
  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目的:
  有效地 管理和存储 大量的数据资源,包括:提高数据的 共享性 ,使多个用户能够同时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 减少数据冗余 ,以提高数据的 一致性和完整性 ;提高数据与程序的 独立性 ,从而 减少 应用程序的 开发和维护代价 。
  4 .分布式数据库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数据库提供了分布式的运行环境,从主机—终端结构发展到 C/S (客户 / 服务器)系统结构。
  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分为 紧密结合 与 松散结合 两大类。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又分为 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 的分布式数据结构和 物理上分布、逻辑上分布 的分布式数据库结构两种。
  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的分布式数据结构是逻辑上统一、地域上分布的数据集合,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各个节点局部数据库的逻辑集合,同时受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统一控制和管理。
  物理上分布、逻辑上分布 的分布式数据库结构是把多个集中式数据库系统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各个节点上计算机可以利用网络通信功能访问其他节点上的数据库资源。
  5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
  面向对象数据库吸收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采用面向对象的观点来 描述现实世界实体(对象)的逻辑组织、对象之间的限制和联系等 。克服了传统数据库的局限性,能够自然地存储复杂的数据对象以及这些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 数据库管理效率、降低了用户使用的复杂性 。

相关TAG标签
上一篇:免费设置QQ秀(非红钻用户可用)
下一篇:二级ACCESS数据库基础知识(2)
相关文章
图文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资合作 | 版权申明 | 在线帮助 | 网站地图 | 作品发布 | Vip技术培训 | 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红黑联盟--致力于做实用的IT技术学习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