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栏目
首页 > 资讯 > 其他 > 正文

欢迎使用CSDN-markdown编辑器

16-07-19        来源:[db:作者]  
收藏   我要投稿

之前因为老师建议在Linux上跑perfect 就用pd装了Ubuntu,了解并不深入仅仅停留在简单命令git wget vim这些,从网上简要比较Ubuntu和CentOS的区别

1.Ubuntu

图形界面漂亮,它最佳的应用领域是桌面操作系统而非服务器操作系统。仅仅安装在自己的电脑中而非服务器中,Ubuntu并没有在VPS安装的操作系统选择之列

2.CentOS

非常多的商业公司部署在生产环境上的服务器都是使用CentOS系统,CentOS是从RHEL源代码编译的社区重新发布版。CentOS简约,命令行下的人性化做得比较好,稳定,有着强大的英文文档与开发社区的支持。与Redhat有着相同的渊源。虽然不单独提供商业支持,但往往可以从Redhat中找到一丝线索。相对Debian来说,CentOS略显体积大一点。是一个非常成熟的Linux发行版。

CentOS 7 配置设备

MacBook Pro (13’’)

处理器2.7 GHz Intel Core i5

内存8GB 1867 MHz DDr3

存储128G

虚拟机Parallels Desktop 11 - CentOS 7

1. 获取CentOS -7.0-64位ISO镜像文件,压缩包2G,解压后5.7G 安装成功

这里写图片描述

 

uname 还可以用来查版本

2.在www.kernel.org 获取 stable版本 4.6.4(release 20160711)

 

这里写图片描述

 

1.下载内核源码(用http协议下载)

wget https://www.kernel.org/pub/linux/kernel/v4.x/linux-4.6.4.tar.xz

输入wget后,404 Not Found 网址有错误,我将v4.x写成4.6

后来用浏览器获取地址后解决了问题

 

这里写图片描述

 

加个小步骤 改正root权限 方便后面的操作

方法如下:

(1)sudo passwd root //修改root密码

跟着步骤重设新的root密码

(2)su root 切换到root密码 输入新密码

(3)打开vim vi /etc/sudoers

修改文件 找到## all members of group

wheel ...这句

将wheel前的#注释去掉

 

这里写图片描述

 

plus常用vim指令

开始用i进行插入,x删除,:wq为保存退出若为只读文件,:wq!强制保存exit

2.解压文件并移动到/usr/src/

tar.xz 对应的解压指令为-jxvf

#tar -jxvf linux-4.6.4.tar.xz

 

这里写图片描述

 

tar xvf将目标文件或目录解包

tar cvf 将目录下的文件或目录打成tar包

tar zxvf将目录或文件解压缩并解包

tar zcvf将目录或文件打成tar包并压缩]

# cd /usr/src/linux-4.6.4

进入文件夹内

!!清理以前的编译痕迹

如果内核源码是刚解压缩出来的,可以跳过这一步,否则执行以下两条命令:

make mrproper

make clean

3.设置内核编译选项

make menuconfig

 

这里写图片描述

 

执行该命令需要ncurses库,如果执行出错则执行如下命令安装ncurses:(Ncurses 提供字符终端处理库,包括面板和菜单

yum install ncurses-devel

yum -y install gcc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错误:一开始提示找不到openssl 用了

sudo yum install openssl-devel

//编译内核压缩镜像

make bzImage

编译会生成bzImage文件,对应于/boot目录下的vmlinuz文件,是压缩过的内核文件。启动加载时将该文件解压缩到内存中之后才能执行操作系统。

4.编译内核模块

make

make modules_install

 

这里写图片描述

 

内核在运行过程中,除需要内核文件之外,还需要加载一些外围模块(例如驱动程序)等才能运行。

安装内核模块

一般都会安装到/lib/modules目录下。

5.安装内核

make install

这句命令很简单,它会在/boot目录下生成vmlinux/System.map两个文件,并且在/boot/grub目录中生成menu.lst/grub.conf文件。

注:要是遇到找不到内核模块的错误,执行以下两个命令

cp arch/x86/boot/bzImage /boot/vmlinuz-4.6.4

cp System.map /boot/System.map-4.6.4

算一算时间

# time make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6.修改启动顺序

/boot/grub/grub.conf default=0

reboot

之前出现了无法换内核的现象,将空白的grub.conf写满

No valid domains in Package 0

1.如何在多核环境加速linux编译[转载]

1. tmpfs

有人说在Windows下用了RAMDisk把一个项目编译时间从4.5小时减少到了5分钟,也许这个数字是有点夸张了,不过粗想想,把文件放到内存上做编译应该是比在磁盘上快多了吧,尤其如果编译器需要生成很多临时文件的话。

这个做法的实现成本最低,在Linux中,直接mount一个tmpfs就可以了。而且对所编译的工程没有任何要求,也不用改动编译环境。

mount -t tmpfs tmpfs ~/build -o size=1G

用2.6.32.2的Linux Kernel来测试一下编译速度:

用物理磁盘:40分16秒

用tmpfs:39分56秒

呃……没什么变化。看来编译慢很大程度上瓶颈并不在IO上面。但对于一个实际项目来说,编译过程中可能还会有打包等IO密集的操作,所以只要可能,用tmpfs是有益无害的。当然对于大项目来说,你需要有足够的内存才能负担得起这个tmpfs的开销。

make -j

既然IO不是瓶颈,那CPU就应该是一个影响编译速度的重要因素了。

用make -j带一个参数,可以把项目在进行并行编译,比如在一台双核的机器上,完全可以用make -j4,让make最多允许4个编译命令同时执行,这样可以更有效的利用CPU资源。

还是用Kernel来测试:a

用make: 40分16秒

用make -j4:23分16秒

用make -j8:22分59秒

由此看来,在多核CPU上,适当的进行并行编译还是可以明显提高编译速度的。但并行的任务不宜太多,一般是以CPU的核心数目的两倍为宜。

不过这个方案不是完全没有cost的,如果项目的Makefile不规范,没有正确的设置好依赖关系,并行编译的结果就是编译不能正常进行。如果依赖关系设置过于保守,则可能本身编译的可并行度就下降了,也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ccache

ccache用于把编译的中间结果进行缓存,以便在再次编译的时候可以节省时间。这对于玩Kernel来说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因为经常需要修改一些Kernel的代码,然后再重新编译,而这两次编译大部分东西可能都没有发生变化。对于平时开发项目来说,也是一样。为什么不是直接用make所支持的增量编译呢?还是因为现实中,因为Makefile的不规范,很可能这种“聪明”的方案根本不能正常工作,只有每次make clean再make才行。

安装完ccache后,可以在/usr/local/bin下建立gcc,g++,c++,cc的symbolic link,链到/usr/bin/ccache上。总之确认系统在调用gcc等命令时会调用到ccache就可以了(通常情况下/usr/local/bin会在PATH中排在/usr/bin前面)。

继续测试:

用ccache的第一次编译(make -j4):23分38秒

用ccache的第二次编译(make -j4):8分48秒

用ccache的第三次编译(修改若干配置,make -j4):23分48秒

看来修改配置(我改了CPU类型…)对ccache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基本头文件发生变化后,就导致所有缓存数据都无效了,必须重头来做。但如果只是修改一些.c文件的代码,ccache的效果还是相当明显的。而且使用ccache对项目没有特别的依赖,布署成本很低,这在日常工作中很实用。

可以用ccache -s来查看cache的使用和命中情况:

cache directory /home/lifanxi/.ccache

cache hit 7165

cache miss 14283

called for link 71

not a C/C++ file 120

no input file 3045

files in cache 28566

cache size 81.7 Mbytes

max cache size 976.6 Mbytes

可以看到,显然只有第二编次译时cache命中了,cache miss是第一次和第三次编译带来的。两次cache占用了81.7M的磁盘,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distcc

一台机器的能力有限,可以联合多台电脑一起来编译。这在公司的日常开发中也是可行的,因为可能每个开发人员都有自己的开发编译环境,它们的编译器版本一般是一致的,公司的网络也通常具有较好的性能。这时就是distcc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使用distcc,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要求每台电脑都具有完全一致的环境,它只要求源代码可以用make -j并行编译,并且参与分布式编译的电脑系统中具有相同的编译器。因为它的原理只是把预处理好的源文件分发到多台计算机上,预处理、编译后的目标文件的链接和其它除编译以外的工作仍然是在发起编译的主控电脑上完成,所以只要求发起编译的那台机器具备一套完整的编译环境就可以了。

distcc安装后,可以启动一下它的服务:

/usr/bin/distccd –daemon –allow 10.64.0.0/16

默认的3632端口允许来自同一个网络的distcc连接。

然后设置一下DISTCC_HOSTS环境变量,设置可以参与编译的机器列表。通常localhost也参与编译,但如果可以参与编译的机器很多,则可以把localhost从这个列表中去掉,这样本机就完全只是进行预处理、分发和链接了,编译都在别的机器上完成。因为机器很多时,localhost的处理负担很重,所以它就不再“兼职”编译了。

export DISTCC_HOSTS="localhost 10.64.25.1 10.64.25.2 10.64.25.3"

然后与ccache类似把g++,gcc等常用的命令链接到/usr/bin/distcc上就可以了。

在make的时候,也必须用-j参数,一般是参数可以用所有参用编译的计算机CPU内核总数的两倍做为并行的任务数。

同样测试一下:

一台双核计算机,make -j4:23分16秒

两台双核计算机,make -j4:16分40秒

两台双核计算机,make -j8:15分49秒

跟最开始用一台双核时的23分钟相比,还是快了不少的。如果有更多的计算机加入,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在编译过程中可以用distccmon-text来查看编译任务的分配情况。distcc也可以与ccache同时使用,通过设置一个环境变量就可以做到,非常方便。

总结一下:

tmpfs: 解决IO瓶颈,充分利用本机内存资源

make -j: 充分利用本机计算资源

distcc: 利用多台计算机资源

ccache: 减少重复编译相同代码的时间

这些工具的好处都在于布署的成本相对较低,综合利用这些工具,就可以轻轻松松的节省相当可观的时间。上面介绍的都是这些工具最基本的用法,更多的用法可以参考它们各自的man page。

常用内核编译器

gcc

/usr/src/

abs

相关TAG标签
上一篇:linux 6下编译安装配置LAMP平台
下一篇:解决ubuntu无法调整和保存屏幕亮度的问题
相关文章
图文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资合作 | 版权申明 | 在线帮助 | 网站地图 | 作品发布 | Vip技术培训 | 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红黑联盟--致力于做实用的IT技术学习网站